Translate

2025年2月3日星期一

新加坡艺术剧场--我的大学

     1967年,我看到报纸宣传新加坡艺术剧场演出“七十二家房客”,演出地点在维多利亚剧院。我之前看过黑白电影、广东话的“七十二家房客”,我很好奇,舞台剧怎样把最后那场包租公,包租婆一层一层楼追踪阿香的精彩镜头在舞台上呈现? 我就去买票一个人独闖维多利亚剧院。

    刚好在演出特刊里看到剧场招生,就报名了,后来收到回信去剧场会所见面,当时还没有去过芽笼,问了我的同学怎么去,从小坡维多利亚街乘巴士一角半到了芽笼,找到了16巷的会所。原来当时有200多人报名,得分两批会面,我在上午,我的同学黄荣华也报了名,他在下午。后来他没有参加剧场。

     去之前我以为是一个一个的面试,想着要怎样的回答或者要表演什么,没想到是一大群人。郑民威先生跟我们说话,他说艺术剧场认为每个人都能够演戏,他们不相信面试这一套。1967年他们招收的第一批学员参与了“七十二家房客”演出成功。

   演戏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戏剧理伦,新学员会上戏剧理论课:如戏剧史,戏剧的元素等等。还有语音课学标准华语 , 还有哲学课。

    我以为哲学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底格里斯,这些深奥的东西,跟演戏有什么关系?经过导师 陈敬来先生的讲解,才知道哲学就是对生活的看法,演员要分析角色之间关系,角色对生活的态度,才能把角色演好。

    就这样我参加了艺术剧场。每月的会费2。每个星期天早上去芽笼16巷会所上课,郑民威先生教戏剧理论和標准华语,陈敬来先生教哲学。这些课程使我终生受用。

   戏剧是综合艺术,需要台前幕后集体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剧场也鼓励我们参加后台的布景股,道具股或电器股。还有成立舞蹈组为了形体的训练。当年的剧院是没有麦克风的,演员都要用真声把台词传到观众席。所以就成立声乐组训练声音。

    舞蹈组的导师是梁巧 珍老师,我们叫她巧珍姐,我们从基本学起。压腿,伸展,芭蕾舞的基本站立式,第一式......到第五式,跑圆场,云手,卧鱼,转圆圈等等等等。然后才排 练舞蹈.

    声乐组的导师是龙学廷先生,我们叫他龙生。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教我们腹式呼吸,练声,合唱。后来又邀请林振中老师来担任声乐指导和指挥,成立合唱团。林老师除了例常在剧场排练合唱,也轮流让团员到他的家个别上声乐课。他的太太杨美珠担任钢琴伴奏。

    1972年剧场演出“音乐。舞蹈晚会--江河在奔流”全体会员全力以赴。我也参于了合唱和女声表演唱。同时还兼顾布景股。

    演戏必须集体合作,剧场的纪律非常严格,演员和工作人员迟到必须解释。所以舞蹈组和声乐组除了有组长之外还有“纪律”,我不知道为什么被选为舞蹈组的纪律。读了12年的华文书,已经认可了必须遵守纪律,所以对迟到的人总是很不客气,得罪了人,连组长都觉得我越权。

     剧场的前辈也鼓励年轻的我们辦壁报,取名“烛火”,意即小小的烛火能带给人们光明,我也参于壁报的工作,收集了会友的文稿,交给郑民威和陈敬来前辈修改,然后找字体写得美的抄好,再找会美术的林继勇绘图,大家齐心合力把壁报办的有声有色。

   当年的我们在十六、七、八岁,有的还在读初中,高中 或者工艺学院,参加了剧场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艺术剧场的前辈不重视学历或者职业,有些会员读书不多,有些是教师,公务员,文员或者工厂、船场的技工等等。大家不分彼此,为了演出集体合作。呈现了一部部的舞台剧。

    同时剧场每年都有两场话剧在维多利亚剧院上演。前辈们在排练“升官图”,67年招收的第一批学员排演“独幕剧之夜” 和“朱门怨”。新学员也有被拉去参与后台或演群众演员。

     我还在读书,家里也管得严,只可以在星期天上午去剧场上课。没有参与演出。第一次参与演出是在“升官图”上演时去卖特刊,卖完特刊就可以进去剧院看戏,中场休息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后台有宵夜,工作人员可以去吃,我就跟着去了。遇到了演教育部长的杨俊民前辈,他听说我在会考班,就说“我批准你毕业!”

    第二次是被剧务孙吉成问我,要我去做‘提示’,提示就是躲在幕旁边,拿着剧本,一直跟着演员的台词,万一演员忘了台词,马上给他提示。排戏的时候就一直要在场跟着。不要小看这份后台工作哦!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提示了,舞台演员必须记得台词,万一忘了台词要有应变的能力。

       1969年剧场又再招生,这一次,前辈们让我们来接待新生,我们两人一组,分别和新生面谈,告诉他们剧场的运作,了解新生有什么期望。愿意参加的就报名。有和,忠正,华福,茂顺,德汉--就在这一批。他们很快就投入“绞刑架下的中锋”这部重头剧当中演群众演员。这也是我第一部演出的戏。我饰演足球中锋的姑妈。虽然只有一两个场景,对白不多,我有那么一瞬间的进入角色。

    我的体型较胖,没机会演青春少女。第二个戏在“可疑的人物”演市长夫人,被刁蛮的女儿气得不知所措,这是个喜剧,讽刺官僚们的无能和丑态,前辈们都很夸张搞笑,而我却演得很正经。现在如果让我重演应该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第三个戏是演“夜店”里的寡妇阿满, 我那时还年青, 还不能体验寡好的心情。戏的结尾导演林晨改写, 让我和朱秀凤演的赛观音对峙,把她大骂一顿, 气得她冲出马路被车辗死!

    剧场的前辈们绝对是组织性很强的精英,会务是由常务委员会的九个委员集体领导的。包括正副主席、中文文书、英文文书、财政,编导,道具,事务,还有查帐。 所有的演出计划都是开会决定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 分工、但都紧紧的为演出合作无间。

    为了培养新人,委员下面还有干事。我是编导干事,管理图书馆。 这份工作使我受 益良深,我看了三本方修最早写的马华文学史。剧场的藏书很多都是前辈们捐出,有很多剧本,中国的、外国的翻译剧本 ,苏联的、沙土比亚的等等。是一个大宝库。

  从1969年到1977年,除了我1974年生了一场大病和76年怀孕,从来没缺席过剧场前台、后台的演出。

   1977年我老公叫我退出剧场,在家相夫教女。

    可是我是个不死心的人,等到孩子大一点,我就拖着一个拉着一个往排练场跑。那时剧场会已经搬到后港。刚好在排“燕飞翔”,是史可扬根据曾盼盼的故事创作的作品。我还带着我大女儿演难民。从那时起我又带着孩子回到剧场活动了。老公为了宝贝女儿,担心晚上排练完了太迟了,放了工开车来载我们回家。

  孩子还在读小学,我不能每次参与排练工作。以后的日子我就负责演出时的事物股,排练时准备茶水和演出时的晚餐和宵夜。而我老公从义却一出又一出的演戏,“心不老”,乱世佳人”,“离婚....

   小孩跟着我去排练场,跟秀珍,秀莲,素珍和桂英的女儿玩得不亦乐乎。演出的时候也跟在维多利亚剧院的后台跑透透。她们有着不一样的童年。

    然后剧场面对无法支付会所租金的问题,没有会所就要关闭剧场了,幸好艺术理事会提供直落亚逸艺术中心的会所。1984年搬到那儿继续活动。

  剧场一直有在招生。80年代回到剧场以后,发现这些年青人不一样,他们比较敢大胆的表演,比较多点子。他们在职场上,在课业上的压力都很大,有的工作时间不定,有的要加班,因此排练的时间要灵活安排,今天这个不能来,明天那个加班会迟到,不过到了演出期问就一定会全力以赴。我跟大家都很熟,因为演出时他们都要吃饭和宵夜啊!

    1988年4月剧场邀请北京人艺术剧院副院长苏民先生落星主持戏剧表演讲座, 除了剧场会员参于,也开放给各戏剧团体报名参加。

    当时我和老公从义都报名了,他说“孩子没 人看。”,我说:“ 她们会照顾自己的。”

    表演讲座使我大眼界, 吸收了很多滋养.

接着1989年, 剧场邀请中国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张仁里教授来授课,为期3个月,  开办演技巧短期训练班和导演短期训练班。

  这次授课吸引了内部和其他剧团的成员参于, 我也不顾一切地参加。张教授通过生活小品的训练创 作了许多生活小品, 我也在“结业汇报”的演出里演一个小品,而再次登上维多利亚舞台。

    在这期间, 我除了演出时做事务, 成了编导友和干事, 93年和94年还被选为中文书、 记录开会的记录, 也要收集报章杂志对剧场的新闻和报道。

 前任文书洪丽有编写“会訊”,我也“东施效颦”地 编写会讯, 虽然有时乌龙, 常有错误, 但是得到会友的更正,使我进步!也吸收到一个经验。

  艺术剧场转型专业剧团以后,  常委会不复存在了。

    我在剧场学到的知识, 组织工作的能力,使我终身受益。

   在剧场,我不是主角, 也没做什么大事, 但是我赢得了很多友情, 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收获。




  


 



   ,,

    

   

    


  

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

自得其乐

电影“花路阿珠妈”近日宣传不断,我的两个年轻前同事都是哈韩一族。一位在社交媒体晒出参与电影放映和对话会的集体照,一位和洪慧芳和韩星和导演的同框。 洪慧芳熬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这个出头的机,真替她高兴。
 趁着星期一公假我不用上班,寻思着钟点看护下午一点来了,让他照顾老伴,我就去看电影。 先上网找放映地点和时间。义顺嘉禾1.30和7.50。一点半的我乘车来不及。晚上又没有乐龄优惠,不考虑。再找别的影院,找到嘉华狮城大厦。2点半,就决定去这家。想上网预订戏票,$14.50 ,还要附加$2订票费,很多年没看电影了,戏票涨这么多!还是明天现场买票,还有乐龄优惠。
 到了星期一,左等右等看护没来,才想起今天是公共假期,我没来班,没有约看护来照顾老伴。幸好没订戏票。
只能去看7点半的电影了。 老公星期一、三、五、从六点到10点洗肾,我有上班的时候,就请钟点看护来帮他洗澡,复建,帮他坐上电动scooter,开门让他出去,他就可以驾着车上巴士去洗肾中心,洗完肾后自己再乘巴士回家。公假我没上班,就不必叫看护。 
 我帮老伴打点好,帮他上了电动车,开门让他出去,他就可以上巴士去洗肾中心。他出去了,我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决定去义顺嘉华看七点半那场。六点出发到义顺,不到七点就到戏院。现场买票都用售票机,我记得要乐龄优惠必须叫职员来认证乐龄身份,就去问保安,保安说:不清楚,叫我上楼问。上楼是卖食物的柜台,回应我公共假期没有乐龄优惠。而且优惠只限周一至五下午到六点为止。总算长知识了!我要下楼买票,服务员说,可以在柜台买票。我以为只能在售票机买戏票,还担心老人家不会用售票机怎么办?那是白担心了! 
 买了票时间还早,就去食阁吃一顿日式脆鸡套餐,自己独乐乐。
 电影“阿朱妈”讲的是一位新加坡家庭主妇到韩国旅行的故事。这位韩剧迷的安娣等着儿子陪她去韩国旅行,一次又一次的取消,失望了多少回。这一次,儿子又取消不去了,旅行社又不肯退钱,她心疼,硬着头皮单独出游。偏偏半途被旅行车落下,手机摔坏了,没有行李,身无分文。流落在天寒地冻夜晚的街头,够可怜,够无助。 幸好遇到好心的公寓保安,带她去找旅行社的酒店,不料旅行团换了住宿酒店,失联了。好心的保安,带她去吃饭,带她回家睡觉。第二天帮她找回旅行社。
 保安是独居老人,有一只狗陪伴,就在当天狗寿终了,老人当然伤心,不过他还有精神寄托,他喜欢雕刻小动物。他问阿朱妈,会做什么?阿朱妈想想,孩子出生以后辞职带孩子,妈妈病了看妈妈,老公病了看老公,妈妈老公都死了,继续为儿子打点日常。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做什么? 儿子有自己的生活,留在国外不回来了。她要想想自己要怎样过下去了! 
 巧的很,在我出门去看电影的时候,遇见楼上的邻居陪着儿子遛狗。她的孩子读小学时,每天都看到她带孩子上学放学。孩子读中学了,就看她带小狗上楼下楼。 她说,孩子要养狗,求了很久,现在考的成绩不错,就答应买小狗给他们。
 “那他们照顾小狗?” 
 “他们要读书,哪有时间照顾?” 
 她听我说要去看电影 。
。 “一个人?
“ “是的。” 
 “我从来不敢一个人看电影。” 
 我说,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看电影,孩子小的时候,她们上学的时间,我就自己去看电影或者去学东西。孩子两三岁不能看电影的时候,老公星期天在家看孩子,我一个人去看电影。第一次看外国歌剧,老公和朋友一起去看,第二天他看孩子,我自己驾车去世界贸易中心的剧院看剧。 孩子大了,才有机会一家大小一起看戏。带孩子看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啦,灰姑娘,睡美人,美女与野兽,小鹿班比。都是老娘我的美好回忆。不知孩子会记得吗? 这几年,看电影的次数屈指可数,大约四、五年前,女儿安排了全家看一部关于球王比利的电影。 
 我自己去看“爸妈不在家”,才发现戏票15元左右,不便宜
2019年,了
一部中国空难片,一部韩国上流下流的得奖片,都忘了片名了。
她问,你学什么?“
 “学怎样教孩子、学英文、学煮菜、学做蛋糕。等等等等。现在学电脑。Skill future 快用完了。希望政府再发放技能创前程给我们乐龄人士。 她说“我还没有动到。” 
 各人有各人的命,那就各自寻找自己的快乐方式吧!

2021年8月3日星期二

 17/3/2021 星期三

今天做早班,一点下班回来,老公今天去针灸,还没回来,女儿也去复诊。难得清静一个人。煮碗咖喱面。吃饱了。就整理露台的花果。种了两盆小红菜头。把花园冲洗干净。正想休息睡个午觉,她回来了。今天她去看心理医生,没想的到这么早回来。

她要找吃的,问我还有面包吗?我说在冰箱,她找不到,我去找,结果在蔬菜格里找到。早上我收的时候冰箱上格没位,就放在那儿了。过后就忘了。我就是这么糊涂,一天到晚都在找东西。

她拿了一片面包,烤好了。说很好吃。问了加了什么咖啡粉?咖啡味不够。气氛满好的。然后要把剩下的面包收起来,批评我为什么用塑料袋收面包,应该收在盒子里。就找盒子,然后就问我为什么大个的盒子不见了!我不知道!我上午就是找不到大盒子才用袋子。(过后我才发现那盒子装了豆皮卷。)

她开始生气了。怪我没把她的盒子收好,我已经很注意了,凡是她的盒子我一定放在她规定的三个篮子里,早上就是找不到。她看着我:“你不要跟我装痴呆,你就是坏习惯,东西乱乱放。”“我已经忍你几天了。桌子上这一堆又是什么?”我说:“我刚才从冰箱拿出来,准备待会儿要切的。菜是要煮晚餐的。”实际上我现在邱德拔的老人科门诊看失智症。

“你不要总是有借口,你永远乱乱放,永远找借口做错了就承认,不要找借口,做人要有责任。”

有理讲不清楚,我只好忍,保持缄默。

“你为什么不出声?你想我在找你麻烦是不是?你从小就这样觉得我很麻烦是不是,连亲戚朋友也看得出来。”

我让她骂,就是不能出声,我知道出声会引来严重的后果。

“你最好把刀收起来。我现在很想杀人,我跟姐姐讲我很想结束,姐姐说再去约医生谈谈。可是我不会杀人,我会杀我自己,我不会像爸爸那样,割不死,还能叫我送他进医院。我要就一刀就解决掉。”

她骂骂骂,骂完“碰”进房间关起门,一会又开门出来骂,又再“碰” 关门,没完没了。

等她骂够了,关在房内不再出来了,我真的很累了,想睡午觉,可是因为刚才她说最好把刀收起来。我不敢睡,只好靠在沙发上休息。

我一早五点多起床,准备早餐给老公,然后去上班,一点回到家,不能休息,要打扫干净,我老公吃东西落满地,尿失禁撒满地,我要处理。70岁了最怕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钱怎么办?我还要带老公,妈妈,妹妹去医院复诊,还有我自己慢性病要复诊。要煮饭,要做家务,要上班。要处理妈妈妹妹还有家里的的文件和帐目,还要每天面对她要求的干净,整齐。她却睡到下午4、5点才起来,指指点点,扫了地她说没有扫,抹了地她说不干净。找不到汤匙,盒子就发疯。。要不就关在房里看电视,要不就三更半夜玩电脑游戏到早上我5点起来她才去睡觉,我们还Starhub $118,是她定的波道。钱我付。她的开销也是我给。

她的爸爸在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割颈,叫她叫救护车进医院害她有创伤是无法弥补的错,可是他的情绪也是很不稳,他也是个病人,中风使他行动不便,要靠人,近来身体越来越糟糕,糖尿病,前列腺,小便失禁,甲状腺,肾衰竭一样样来,每天也要面对她的唠叨,很辛苦。

做她的父母也是受害者,每天都要担心她的炸弹几时爆炸。你们医生只听她的故事,我们所受的伤害要向谁求助?





2021年3月29日星期一

看护者日记。


 早上6点起床,做早餐,浇花,写面簿,9点,同时洗衣,烤肉,上网还账单。

煮饭。洗菜,炒菜,煮饭,切肉,排盘,放上Instagram. 然后摆上桌。

晒衣,抹地,冲凉,换衣服。11点出门Singtal 店签新约,得到一个新手机。回到家12点出。老二突然造访,正巧,有烤肉招待他。 



匆匆吃了午餐,上班时间到,不等客人走我先拜拜上班去了!了!
还真有本事哦!
 






好本事哦!

2021年2月6日星期六

印度遮里蒟箬冻




材料: 蒟蒻预拌粉(甜味)125克
清水625克
注:包装是250克配1250克水,我只用一半材料。



用挖了圆球的蜜瓜壳当盛器


印度啫喱果果子醋和果子




果醋制法:将果子洗净擦干,放进干净的玻璃罐,加入与果子一半分量的糖混和,盖上盖发酵三个月变成果子醋。


 

注:我刚好家里有果醋就用上了。
可以用其他果醋或柠檬代替。

步骤:1.把预拌粉倒进锅里,慢慢加进清水边搅拌,不要有颗粒,然后开火慢慢煮沸。马上熄火。
2.加一点食用色素,再加入3 汤匙果醋,调到你喜欢的口味。
3.舀入蜜瓜盛器,再加入果子。多出来的可以倒进模子。等冷了放进冰箱。














 







 

2020年12月15日星期二

猪肉大包


 面种

2杯香港面粉

1茶匙酵母

1杯水

步骤:1.将所有材料混合,静置5小时。

2.面粉1杯➕1汤匙细糖一起筛进面种里,在加进一杯猪油,一起搅拌均匀。

3.把面团分成5份(约100克).。包入肉馅,

4.放入蒸锅蒸15分钟。

肉馅:

250克猪肉碎➕1汤匙酱清➕2汤匙蚝油➕1茶匙麻油➕1汤匙茨粉

全部拌均。


2020年11月23日星期一

在伊布拉欣混和中学的日子




   

     1960年代,教育部成立了混合学校,这些学校有来自各个语文源流的教师和学生,同一间学校有华文班和英文班。听说也有英文和马来文混和中学。学生们会在一起参加学校集会,课间休息,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第一所混合学校就是1960年开办的武吉班让混合中学。


      我家住在三巴旺13英里半的忠邦村,当时最靠近的英文中学是 军港中学,华文中学最靠近的是汤申路上段3英里的德新中学。当我在小学时就想将来要进德新。可是在我小六毕业时,有一所新中学建在汤申路上段7英里,当时父母考量的是巴士车费,当然就选较靠近住家的新中学。原本叫三巴旺山政府混合中学,后来为了纪念三巴旺议员阿末伊布拉欣,就改名伊布拉欣混合中学。


     我是在1963年进伊欣中学读中一,学校几个月后正式开幕,到了1966年毕业时按说是第一届毕业生,可是因为当年已经招收了一批中二生,他们成了第一届。


     开学第一天,我就吓了一跳,全班只有六位女同学!其中一位是和我小六同班的连燕,就只有我们两个在一起,其他小学同学都分散到各班去了。小学时男女生的比率相差不大,我们女生敢和男生吵架顶嘴,可是中学男多女少,女生好像被压抑了,不大敢出声,也不大跟男生讲话。到了中二时班里增加到八位女生,到了中三中四时只有7位,可见60年代还是重男轻女的,很多女孩读完小六就被迫辍学了。我们女生当时能读到中学是多么的幸运。


        和小学不一样的是有印族和巫族的同学和老师。我从小住的忠邦村有少数马来人和印度人,所以没什么不习惯。


       当时的学校安排是一班华文一班英文交错的,A,C,E是 华文班, B,D,F

是英文班。除了英文课和华文课的老师可以共用,其他科目的老师都各司其职。现在我的学生听到我说我的科学,数学,历史,地理都是用华文教学的。都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和传统华校不同的是及格的分数,华校是60分及格。因此有一句戏言:“生平无大志,只求六十分”,而英校50分就及格了。在混和学校,华文班也是50分及格。中四的时候,当我和三位同学去德新中学申请进入高中时,陈思豪校长说:‘你们的程度那么低,50分及格,我们60分及格。“当场拒绝我们。


        虽然和英文班相邻,我却很少和英文班的同学交流,可能是语言不通吧。有些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同学就有机会和英文班的同学打成一片,不过华校生和英校生不是很合拍。最明显的是文化的冲击,我从小浸儒在华族文化里,看的是“采茶朴蝶”、“ 十大姐”,等华族舞蹈和地方戏曲,唱的是华语歌和方言歌。听的是电台的方言故事和方言歌曲。对英文班同学表演阿哥哥舞,扭腰舞,唱“披头四”非常的反感。还有看到英式女子篮球也不爽,觉得没有传统篮球那同样有冲劲。


      中一的级任是黄孟文老师,教我们华文,我喜欢他的华文课,生动有趣,有很多故事听。中三时他教我们马来文。后来他回去深造成了博士,就没再见面了。中二的华文老师陈真回老师也是很会引导我们作作文,是我常常怀念的老师之一。在2019年的伊欣校友新年聚会上遇到他,面对面我竟然不认得他!回家后看了当晚赠送的“五十年细说从头”这本书才知道。今年2020年2月8日的新年聚会再见到他。他也不认得我了。当晚还见到曹老师和廖老师 也是‘对面相见不相识“。岁月改变了老师的容颜,可是他们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却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让我怀念的还有地理老师黄明星,历史老师杜惠芳,毕业后曾经在剧院看剧时遇过她们,希望她们身体安康。


     我们的老师大多是南大毕业生,他们的学识,不论是华文,地理,历史,数学,生物,物理化学都很专业。我们的物理老师赵镇汉还出版过数学和物理的题解。可是后来数理化改用英文教学后,理科老师改教华文,无用武之地,廖老师能够顺应英文,还继续教数学。


      伊欣的第一位校长梁振东,他温文尔雅,可是非常严格,规定男同学的短裤在膝上两寸,被他亲自量过的男同学,准准两寸,不达标马上赶回家。有一天在上课时,有几位别班的男同学进来,要老师(他们的级任)签名让他们早退,好可怜!在60年代,男孩子的短裤哪有这么长,穿起来像裙子,会给人笑很“娘”!最近有位校友在平台上戏称,梁校长是设计师先驱,60年代就设计了Permuda裤子。


      两年后 换了谢明安校长,他在任到1982年。我当年很不喜欢他,因为他一直强调英文至上,规定成绩册排名次的时候如果英文不及格,即使其他科都拿高分也会被排到后面去,周会讲话时都说外国好,中国不好。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受华文教育者和受英文教育者做人做事不同的方法引起的震荡吧。现在回想起来,他是很尽责的校长,他亲自到每一班教英文,剪辑英文报章的新闻做补充教材,这在当时应该是很先进的。


     到中三时我被分配到理科班,这是唯一的理科班,被选上应该很‘荣幸’,可是我比较喜欢地理历史,想读文科班,就去找级任廖老师,要换去文科班,可是老师说:“理科比较有前途!“再加上我最要好的同学也在同班,就不再坚持。我对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兴趣,所学到的知识到现在还是受用无穷,只是我的数学一直很弱,一碰到计算题,尤其高数,就没法解决,加上英文不及格,结果年终排名从后面算起。小学的时候我的名次是从前面算起,进了理科班就从后面排起,真应了司马光的名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还好还能继续升班,熬到毕业。


     将近50年以后,在吊唁一位老同学周绍昌的时侯,遇到了一位同班同学严昌学,他说:“你抢了我的位子!我中二的时候第6名,你第8名,应该是我进理科班。”我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内幕‘。他说他中三时读文科很幸苦,而每次数学课老师都叫他出去解题。到了年底,他拿成绩册去找校长,要求换去理科班。我记得中三时有两位同学加进来,原来其中一人就是他。他真勇敢,也知道自己的强项,敢于争取自己理想。我就没有理想,既来之,则安之。糊里糊涂的读到毕业。


     为了弥补在文科的不足,我的课外活动一直是“文学戏剧辩论会”,学过什么诗词不记得了,辩论过什么也忘记了,但还记得中四的游艺会演过一出戏,我演妈妈,可能我比较胖,也比较老成,就被选上了。也可能因为这个机缘,促使我后来走上戏剧的道路。


       除了学术科目,女生还有家政课,这是我喜欢的。传统华校可没有家政课。家政课分烹饪和缝纫。都是从基本功学起。单单把两片布料连接起来就有几种缝法,而且都有名堂,还有缝纽扣、纽洞,西装布纽洞等等等,都是小小件的样品,到了年底才正式学缝一件衣裙。


      烹饪课也让我学到从小没做过、没看过的西点,从捏入法做饼干,到蛋糕,到千层酥皮(puff pastry) 到 cream puff。那是传统烹饪学校的课程。我们有幸学到这些基本,真的是受益无穷。还有学习本地的传统美食, kueh dadah(椰丝煎饼卷),kueh mangkit(木薯粉饼),蒸包子,土司煎蛋等等。沙爹让我认识了香料芫荽籽和小茴香。这些课程开拓了我的烹饪的知识,使我终生受用


      中三的时候有马来文,是黄孟文老师教的。我喜欢马来文多过英文,可惜那不是考试科目。


    由于伊布拉欣没有高中班,到了中四年底我们面临选读高中学校时,同学们说立化,华义很好,我就跟着选了。怎知道这些名校有收生的入学标准,我和几个同学都不被接受。我也没有主意,跟着他们去找学校。辗转找到黄埔中学,感谢林宪杰校长肯接受我们。


      毕业以后,我只回去母校一次,是为了拿离校证书,当时在家练习怎样用英语和校长说明来意,但是见到校长时good-good-good morning,结结巴巴的把来意说清楚,还好谢校长没有我想象那样严厉,很快就填写好毕业证书给我。


     35周年校庆晚会在海皇歌剧院我们有凑成一桌,忘了谁有出席。还有我们中四A班在毕业25周年时在一位同学家聚会,还请到曾希鸾老师,曹显成和赵镇汉老师。大家联系了几年,过后地址换了,电话换了,又失联了。


三年前,有人联系到不同届的华文班校友,组织了农历新年团拜,人数正在扩大,今年2020年的晚宴在2月8日,刚好在橙色警戒的第二天,有人身体不适没有出席。还好大家都平安。希望这疫情快点过去,明年能顺利再相聚。


       散会以后,在巴士站一起等车的同学聊起当年怎样选上伊欣中学,严昌学说,他是不情愿地被分配到伊欣中学的,因为伊欣是新建的学校,教育部把住在小坡的学生分配到那里。


我知道很多同学来自三巴旺,财启村,义顺等的山巴学校,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内幕。难怪有一位男同学以不削的口吻说:“我们是坡底的(城市),你们是山巴(乡村)来的,跟我们怎么比!“


 1985年学校搬到义顺。1987年因教育政策,全部用英文教学,最后一批华文班学生在1986年毕业。我的伊布拉欣混和中学不存在了,我堂姐的武吉班让混和中学,我弟弟妹妹的德贤混和中学也不存在了!